七要素说:李秉德教学论的核心思想.pdf
2 0 1 2年9月 当代教育与文化 S e p . 2 0 1 2 第4卷第5期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C u l t u r e V o l . 4N o . 5 [ 收稿日期]2 0 1 2-0 7-2 8 [ 作者简介]李孔文 (1 9 7 3—) ,男,安徽寿县人,皖西学院副教授,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,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 论、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七要素说:李秉德教学论的核心思想 李孔文 (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,安徽 六安 2 3 7 0 1 2) [ 摘 要]李秉德先生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,开创了我国现代教学论的学科体系。 “ 七要素说”立足于学校教学现象, 是其教学论的核心思想。李秉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,从学生、目的、课程、方法、环境、反馈、教师等七个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,形成教学活动的运转机制,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,发展了教学理论。 [ 关键词]教学论;七要素说;教学要素;李秉德 [ 中图分类号]G 4 2 4 . 1 [ 文献标识码]A [ 文章编号]1 6 7 4-5 7 7 9(2 0 1 2)0 5-0 0 5 9-0 5 李秉德先生是我国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开创 者,在我国教育领域享有盛誉。追溯其教学论思 想,可以学习大家如何将平白如话的教学理论融汇 在自主的研究和实践中。康德设喻,石器投掷运动 被分解为各要素及在此表现出来的诸力并经过了数 学的加工时,最终就产生出了对世界结构的那个清 晰的、在将来也永不改变的洞见,这个洞见在进一 步的考察中可以希望永远只是扩展自身,而不会倒 退回去。 [1]2 2 2教学要素理论对于教学论体系构建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,可以洞见教学论体系内在的格 局及其相互关系,犹如窥见了教学论的筋络和血脉 连接的各个器官和组织。 有论者认为,由最初王策三先生主张的三要素 ( 教师、学生、教材)到吴也显教授的四要素 ( 教 师、学生、课程、教学物质条件) ,再到李秉德先生 的七要素,反映出教学理论内容的繁荣与教学论体 系的深化。 [2]5数目的增加表明理论工作者对教学要 素问题研究的深入推进,是教学研究走向科学化、 规划化道路的征兆。“ 七要素说”是李秉德先生教学 论思想的核心部分。把握住这个核心,可以更好地 理解李秉德先生在构建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时做出 的贡献,对当下的教学论学科建设有所启迪。 一、“ 七要素说”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( 一)“ 七要素说”的具体内容 “ 七要素说”主要体现在 《 对于教学论的回顾 与前瞻》 、《 论教学论》以及 《 时代的呼唤与教学论 的重建》这三篇文献中。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 动中,“ 七要素说”包括学生、目的、课程、方法、 环境、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。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,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,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 平、已有的知能结构、个性特点、能力倾向和学习 前的准备情况等。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 要素之一,不同层次、不同性质或不同方面的目的 形成的完整的体系或结构,将落实在学生身上。教 学内容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, 指的是一定的知识、能力、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 容组成的结构,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、 各科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大纲、文字的或音像的各 科教材。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内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 方法、教学艺术、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,有显 性和隐形之分。教学环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,有 形的教学环境指校园内外是否美化、教室设备布置 得是否完备与整洁,以及当时气候的变化等,无形 的环境指师生之间、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,校风, 班风,课堂气氛等等。教学反馈是教学在师生之间 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决定的。教师的思想及业务水 平、个性修养、教学态度、教学方法及能力等,构 成了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,否则学习活动 就变成了自学。 [3]1 1-1 3 ( 二)七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内部来思考,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 95 互影响的。教学中心是从学生中心地位出发,教学 质量与效果是从学生这个教学活动出发点和着眼点 来体现的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受制于社会发展和 人本身的发展,一旦形成,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又 产生制约作用,直接受之影响的就是课程与方法。 课程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东西,受到社会 的需要、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 发展水平的制约。方法促进了课程的转化,受教学 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,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影响着 方法的效果。教学环境受到外部条件如物质的和精 神的、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制约,因而分为有利 的和不利的两大类,师生共同创造控制环境,制约 教学过程,使环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, 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。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 和方法表现的,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学生的反 馈信息,既有测验与考试等教学评估,也有更多的 课堂观察。前面六个要素都会从教师活动中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,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介,教师的 主导作用需要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以验证。 [4] 七要素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,可以参见李秉德先生 构建的图示。 二、“ 七要素说”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( 一)“ 七要素说”的理论基础 郭戈将李秉德先生界定为中国2 0世纪第四代 教育家,其共性在于求学于解放前,学术思想成熟 于解放后,改革开放再获新生。解放前,李秉德先 生进行了 “ 廉方教学法”实验和研究,翻译了不少 有关教学和课程方面的论著,在教育实验和语文教 学方面的研究,为其进行教学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。改革开放以后,他对教学问题研究呈现为三 个方面:关于中小学教学问题的研究;关于高等学 校教学问题的研究;关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 建设问题的研究。 [5]4 9 2-4 9 4 “ 七要素说”的构建是基于系统论的。在确定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,应以系统思想为指导,首先 要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现象的构成要素,其次要考虑 这些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。教学论的研究对 象,就是在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教学现象 中,探讨教学的规律性,以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 程度。 [6]1 1 5-1 1 6在分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,李秉 德及其弟子首先探讨了两种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观 点。一是唐肯和比德关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的观 点。二人受到 “ 过程—结果”研究模式的影响,在 1 9 7 4年合著的 《 教学研究》一书中,提出教学论 的研究对象有四个构成要素:先在变量、过程变 量、情景变量和结果变量。二是舒尔曼关于教学论 的研究对象的观点。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针对唐肯 和比德的理论缺陷,于1 9 8 6年提出教学现象是由 多种因素相互交织、相互作用的结果,要以多元方 法来研究教学活动的复杂性,他把教师和学生作为 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变量,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,要围绕着两对范畴,论 述了教学内容、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情境,并且充分 考虑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。 [7]一方面,他们为 “ 七要素说”找到了教学论方面的依据,从中不难 看出,李秉德先生提出的 “ 七要素说”与这两种教 学论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,使其论述 有了学理的凭依。另一方面,自从1 9 8 9年提出了 “ 七要素说”之后,到了1 9 9 6年的反思和1 9 9 9年 对于现实背景的剖析,十年磨一剑,其教学论思想 的核心 “ 七要素说”已经臻于完善,也正好说明了 李秉德的教学论始终处于发展之中。 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其系统有机性。对教学 系统的各个要素、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,从而 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、规律性的联系,促进 教与学之间的信息转换与反馈正常进行,达到教学 过程的优化控制,实现教学目标。 [8]2 7,8教学要素具 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互补关系, [9]因而不只是 “ 七要素说” ,教学之法定然先从教学已经明确的要 素来思量,不同要素学说反映了不同学者对教学本 体的认识情况。当然,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 “ 七要 素说” ,反映出李秉德先生作为2 0世纪第四代教育 家的筚路蓝缕。 ( 二)“ 七要素说”的现实背景 李秉德先生的 “ 七要素说”是基于学校教学现 象有感而发,从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剖析处着手,在 中西方教学理论的比照中,突出了凯洛夫教学思想 的正反作用,从国家政策大调整的背景来探讨教学 论学科建设也需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。意在用自 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,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 脑来对之进行分析。李秉德先生及其弟子审视我国 教育的现实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,指出现代教学 论始于2 0世纪7 0年代,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教学 目标上的素质教育,教学过程上的终身教育,教学 环境上的学习型社会,教学方法上的现代教育技 术,教学评价上的学会学习,教学理念上的主体 性,教学理念上的创造性等。 [1 0]从大花园教学实验 06 到 “ 七要素说”的创设,李秉德先生教学论思想体 现了师承、自创、生传和弘扬的特征,独特的教学 理论成果与其扎实的教学实践和规范的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,是他客观把握国内外情况和 准确研判教育政策的结果。 三、李秉德先生 “ 七要素说”的价值 ( 一)构建了以 “ 七要素说”为核心思想的中 国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 贝塔郎菲创立的系统论给李秉德先生创设现代 教学论学科体系很多启示。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主要 包括: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,系统 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,系统是动态的,其最终目 的是最优化。 [1 1]3 0 2-3 0 6根据整体性原则和有序性原 则,在分析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得到系统论指导的基 础上,尤其是借鉴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 论,李秉德先生创设了以 “ 七要素说”为核心思想 的中国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。 李秉德先生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论思想,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论新体系。基于现代教学论学科 演绎结构的两个支点,即实际化和理性化,对现代 教学论体系框架设计成三编:上编为总论,从系统 论入手,教育教学系统在与社会大系统的政治、经 济、文化、环境、生产力等子系统的互动中维持、 发展、创新,重点讨论现代教学论产生的背景、发 展的动力与方向、基本精神、地位、意义等问题。 中编为分论,专门论述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范畴,如 教学、教师与学生、目的与任务、教学内容、教学 的方法与技术、教学环境、教学艺术、教学评价 等。下编为余论,针对现代教学论的一些争鸣问 题、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 行探讨。 [1 2]为了满足系统性的标准,系统各组成要 素必须受到限制,即必须有边界。 [1 3]2 2李秉德先生 将教学系统的边界框定为学校教育,为 “ 七要素 说”作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提供了论域。 有学者评析,在教学论研究的理论体系改造过程 中,确实能够体会到学者们的良苦用心,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。 [1 4] ( 二)“ 七要素说”在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地位 有学者评价,李先生在回顾、反思和长期深思 的基础上,提出了学校教学活动的 “ 七要素说” , 其主 编 的 由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《 教 学 论》 ( 1 9 9 1)一书,就是依照 “ 七要素说”的设想展开 的一部有新意的教学论著作,它比较系统地表达了 先生在这方面的主要思想。 [1 5]5 1 3李秉德先生的教学 论思想是从教学活动的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, 进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运转机制。张楚廷先生认为, 李秉德先生的七要素说把教学 “ 软件”也纳入教学 要素范 畴 来 考 虑,这 是 一 次 跨 越,也 是 一 个 进 步。 [1 6]基于 “ 七要素说” ,李秉德先生提出了现代 学校教学和现代教学论的任务。现代学校教学的总 任务是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及与之相应 的技能技巧的获得,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与创 造思维能力的发展,人道主义精神、积极向上的思 想品德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,乃至与社会发展 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。现代教学论的任务与基 本内容就是从教学诸要素的联系中,探讨各要素的 本质特点与基本内容,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 东西来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原则、方法与建 议,以期能帮助教学工作者自觉地处理好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,使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,最后达到培养 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。 [1 7]李秉德先生没有过多地纠 缠于前人的研究,而是独自建树教学理论体系,为 着教学论的中国化、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作出了贡 献。他的思想源于丰富的教学实验体会,从未以高 深莫测的话语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教学思想。深刻的 洞见为后学们提供了成长的基础。 ( 三)“ 七要素说”揭示了教学系统是复杂的 从三要素到七要素,教学理论工作者对于教学 本质的认识有了多样的思考。要素多少反映出教学 认识是开放的、动态发展的、未完成的。系统的实 在本质既存在于开放系统与其环境的联系中,又存 在于其间的区别中。 [1 8]1 8李 秉 德 先 生多 次 论 述 了 “ 七要素说”的自洽性,七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显 现了教学内在的复杂系统,各个要素是服务于教学 这个整体系统的。由于各个要素自身的变化,教学 主体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其它要素发生关联,对于学 校教育中教学系统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元教学论的话 语空间。何以知晓 “ 七要素说”在教学论科学体系 中的位置,需要有志者不断审视和反思,这样的审 视和反思是对教学论的元研究。教学从简单范式走 向复杂范式,破解了教学系统混沌的一面,从而走 向了有序。回归事实本身之后,教学要素之间的关 系重于各个要素本身,因为从中可以孳生更多的教 学信息,不是源于某一独立的要素,而是来自教学 各要素构建的系统所产生的自组织力。比如, “ 教 学无法”是对 “ 教学有法”的补充和修订,没有终 极性质的教学方法,但是每一次教学所选取的方法 16 具有必然性,与其教学情境是匹配的,否则教学就 是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活动。 ( 四)“ 七要素说”是以李秉德先生为首的集体 智慧结晶 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 “ 七要素说”有自己的独 立思考与研判,有与同事同行的切磋与琢磨,也有 与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。 “ 七要素说”是李先生首 创,他从 《 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》一文最早提 出了自己的教学论核心思想。理论上有同事予以论 证,既有同行从系统理论进行阐述,体现在 《 教育 科学研究方法》一书的尾章中;也有同事对之阐述 和发展,如李定仁先生等人认为,教学要素与教学 系统的运作存在着多种联系,运用系统理论可以揭 示教学系统的整体特征、等级层次、结构、功能、 环境与要素的联系。 [1 9]李先生与弟子们一道从教学 理论与教学实践层面予以解释。王嘉毅和李秉德在 《 论教学论》一文中对于国外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分 析比较,为 “ 七要素说”的合法性加以理论探寻。 与美国的巴特勒提出的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情境、动机、组织、应用、评价、重复和概括等七 个要素有着不同的理解。 [2 0]李秉德与王鉴在分析现 代教学论的基本范畴时有了新的发展。可以说, “ 七要素说”是以李秉德先生为首的集体智慧结晶。 他的多位学生分别以不同要素来作博士学位论文, 并且在国内取得了较大的影响。如杨爱程研究课程 综合化,田慧生研究教学环境,刘要悟研究教学反 馈,王嘉毅研究教育科研方法,李瑾瑜研究教师专 业发展,许洁英研究学生等。 ( 五)“ 七要素说”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 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由李蒸、李建勋、胡国钰、 陈震东、刘问岫、陈侠、吕方、李秉德等几代学者 创立并发展起来,从学习李廉方先生到李秉德先生 的自主构建,后有李定仁先生的鼎力合作,培养了 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学者,诸如王嘉毅、万明钢、 王鉴、刘旭东等人的齐心协力,加上田慧生、郭 戈、曾天山、张铁道、巴登尼玛、徐继存、蔡宝 来、张广君等人的外在传播,才有西北师范大学课 程与教学论专业今天的发展。成为全国首批教学论 第一个硕士点和博士点,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,成 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点,推动了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,在基础教育、农村教育、民 族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 果,几代人的努力从这些成就中得到了体现。建构 现代教学论科学体系,是李先生从事教学论专业博 士点工作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,也是促进我国教学 论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。从提出教学论的七 个要素,阐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,确立现代教学 论基本结构框架,以此为基础,李先生进而提出了 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教学论的基本任务, [2 1]4 4 8使得西 北师范大学的教学论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理 论建设的道路,被称之为 “ 理论学派” ,大多数学 术成果与 “ 七要素说”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。 李秉德先生真正做到了把教学、科研和育人有 机结合在一起, “ 老老实实地做人,老老实实地做 学问” ,这是需要丰厚的学养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才 可以的。“ 七要素说”成为李秉德教学思想的灵魂, 贯穿其教学人生,由教学要素剖析教学本质与使 命,进而构建本土教学论学科体系,为后世教学理 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借鉴。 特别说明:时值李秉德先生诞辰1 0 0周年,谨 以此文深切缅怀李秉德先生! [ 参考文献] [1] 康德.实 践理 性 批 判 [M].邓 晓 芒,译,北 京: 人民出版社,2 0 0 3. [2] 王鉴.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[M].桂林: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,2 0 0 8. [3] 李秉德.教学论 ( 第2版) [M].北京:人民教育 出版社,2 0 0 1. [4] 王 嘉 毅, 李 秉 德. 论 教 学 论 [J]. 教 育 研 究, 1 9 9 6,(4). [5] 李秉德.李秉德文集 [C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 社,2 0 0 5. [6] 李秉德.李秉德文集 [C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 社,2 0 0 5. [7] 王 嘉 毅, 李 秉 德. 论 教 学 论 [J]. 教 育 研 究, 1 9 9 6,(4). [8] 李 定 仁,徐 继 存.教 学 论 研 究 二 十 年 (1 9 7 9- 1 9 9 9)[M].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 0 0 1. [9] 段兆兵,陈琼.论教学要素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[J].现代教育论丛,2 0 0 5,(5). [1 0] 李秉德,王鉴.时代的呼唤与教学论的重建 [J]. 高等教育研究,1 9 9 9,( 5). [1 1] 李秉德.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( 第2版) [M].北 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 0 0 1. 26 [1 2] 李秉德,王鉴.时代的呼唤与教学论的重建 [J]. 高等教育研究,1 9 9 9,( 5). [1 3] 鲍 曼.作 为 实 践 的 文 化 [M].郑 莉,译.北 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2 0 0 9. [1 4] 崔允漷.教学研究的目的—手段范式述评— — —兼论 我国解放后教学研究的进程与危机 [J].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 ( 教育科学版) ,1 9 9 8,( 2). [1 5] 王嘉毅.学高身正为人师— — —专访西北师范大学李 秉德教授 [C]/ /李秉德.李秉德文集.北京:教 育科学出版社,2 0 0 5. [1 6] 张楚廷.教学要素层次论 [J].教育研究,2 0 0 0, (6). [1 7] 李秉德.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 [J].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 ( 教育科学版) ,1 9 8 9,( 3). [1 8] 莫 兰.复杂思 想 导 论 [M].陈 一 壮,译.上 海: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 0 0 8. [1 9] 李 定 仁,范 兆 雄.教 学 要 素 与 教 学 系 统 最 优 化 [J].教育科学,2 0 0 3,(6). [2 0] 巴特勒,盛群力.教学过程系统分析 [J].外国教 育资料,1 9 9 0,( 3). [2 1] 田慧生.李秉德教育文集 [C].南京:江苏教育出 版社,2 0 1 1. S e v e n E l e m e n t s:T h e C o r e I d e a o f L I B i n g-d e s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L I K o n g-w e n (S c h o o l o f L a w a n d P o l i t i c s,W 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,L i u a n,A n h u i,2 3 7 0 1 2,P R C) [A b s t r a c t]M r .L i B i n g -d e e m p l o y e d t h e s y s t e m t h e o r y a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t o c r e a t e a s y s t e m o f d i s c i p l i n e s o f m o d e r n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i n C h i n a .“ S e v e n E l e m e n t s”i s t h e c o r e i d e a o f h i s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b a s e d o n t h e p h e n o m e n a t h a t a p p e a r i n s c h o o l t e a c h i n g .T h e r e s e a r c h t e a m,w i t h M r .L i B i n g-d e b e i n g t h e t o p e x p e r t ,b a s e s o n s e v e n e l e m e n t s s u c h a s s t u d e n t,p u r p o s e,c u r r i c u l u m,m e t h o d,e n v i r o n m e n t, f e e d b a c k,t e a c h e r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,d e v e l o p s a f u n c t i o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t e a c h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,t o b u i l d a s y s t e m o f d i s c i p l i n e s o f m o d e r n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w 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.T h o s e i d e a s d e v e l o p e d 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 . [ K e y w o r d s]T e a c h i n g T h e o r y;S e v e n E l e m e n t s;T e a c h i n g E l e m e n t s;L i B i n g-d e ( 责任编辑 陈育/校对 云月) 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