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实现师生共享.pdf
高 考 ·教学探索· 二○一五年 四月 55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实现师生共享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中 邱世月 摘 要:完美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享,师生共同享受心灵的愉悦,开启心智, 师生共同成长。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,应该是师生间的和谐共舞。 关键词:共享,摒弃,高效课堂 如果说课堂是一首歌,那么教师就是这首歌的演唱者。 节奏掌握得好,曲子才能完美动听,学生才能在倾听中获得 收获与成长。这个“节奏”就是“度”的把握。在我们的课 堂教学中存在所有问题,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因:“度”没 有掌握好——不是火候太猛,就是火候未到。 教师与学生被三尺讲台所隔开,这隔开的不仅是师生的 距离,有时候更重要的是拉开心与心的距离。随着新课改的 深入,有的教师走下了讲台,走到了学生之中,可这时又找 不到了老师。虽然现在的学生不喜自私霸道、唯我独尊的“独 裁者”,但也不喜欢唯唯诺诺的“老好人”,那么教师该如 何明确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,实现课堂的师生共享,真是一 门大学问。 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。 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” 是新课程改革的热门问题,也是焦点问题。而在实际教学中, 我们发现,它仅仅是教师们的一种理念,而非教学行为。在 我们的课堂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。经年累月的 课堂教学,让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表演,一节“好课”的 标准,竟然是“教师上课是否生动”,是否能调动开小差、 昏昏欲睡之类学生的积极性。教师一节课下来,大呼“累, 嗓子冒烟儿” , 而学生亦累。 目前, 在我们的多数课堂教学中, 师生之间仍然是极不平等的,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下两方面: 一、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,牵着学生的鼻子走,可谓 “穿新鞋,走老路,老路愈走愈不通”,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,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。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 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,唯恐学生不懂,面面俱到, 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。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 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 的兴趣了。(在座谈时说,学生配合不好)这是教学观念转 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。 二、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是主角。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延 续到今天,教师就是“真理”的化身,学生更是顶礼膜拜, 教师的活动空间就是那三尺讲台,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框架按 部就班的上课,整个教学过程流程,一气呵成,甚至是没有 一点瑕疵,但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,学生扮演 的却是听众,没有师生的交流,没有师生情感的碰撞。 三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志被牵制,情感被淡化,人格 被漠视。教师为了维持自己的课堂秩序,通过不同形式的控 制权力和控制技术,目的就是想把“生龙活虎”型的学生养 成“温驯而有用”的“工具”,并且不由分说地把他们划定 为某种类型的人。向“课堂 45 分钟要效率”,在课堂在“分 秒必争”,甚至要求学生“整堂课要集中注意力,不要搞小 动作”“要跟得上老师的思路”“提出问题马上思考”等等, 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,学生们他们也是灵动的孩子,忽视了 学生作为人的最起码要求: “学习的兴趣”和“间歇的休息”。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,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强制,就别提兴趣 了。没有兴趣就要以苦为乐?能乐得起来吗?所以课堂学习 气氛不轻松,师生关系就越紧张,不管教师眉飞色舞的讲解, 可缺少的却是真情的流露。 李镇西在《民主与教育》一书中把课堂师生关系比作“食 物”,归纳为三种境界——“第一种是‘填鸭式’。老师觉 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,于是,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, 唯恐学生吃不饱,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,也不管学生 是否消化不良;当然,也有‘高明’的教师,他会将食物先 咀嚼得很细碎,然后一点点地喂给学生。”“第二种是‘诱 导式’。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摆在学生面前,然后以各种美 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 么可口,以打动学生的心,激发学生的食欲,使他们垂涎三 尺,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,再狼吞虎咽地吃下 去。” “第三种是‘共享式’。面对美味食物,师生共同进餐, 一道品尝,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,共同分享大快朵 颐的乐趣。在共享的过程中,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 带动学生,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; 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,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 做出自己的评价。在这愉快的共享中,师生都得到满足,都 获得营养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共享? 首先,应改变“师道尊严”的思想,去掉“严师”的架子, 多一些“人情味”,在学生面前不要摆一副“师道尊严”的 架子:一本正经,表情严肃,缺乏笑容。课堂上应该面带笑 容, 真诚地肯定、 欣赏学生;要关注学生的情感、 意志的需求, 不要总是灌输“学习第一,成绩第二”“分分,学生的命根” 的思想, 允许学生有短暂的 “思想开小差” , 教学体现松弛有度。 其次,应摒弃“学术权威”的形象。课堂应该是学生展 现自己才华的舞台,而不是教师唯我独尊的讲台,教师应该 是舞台上的这场戏的组织者和欣赏者。人无完人,更何况是 作为一名的普通的人民教师,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学生面前 暴露自己的不足;不要期望从学生那里会得到问题的“标准 答案”,要想方设法去肯定学生的“创造性思维”;不要将 学生的灵动思想扼杀在摇篮里,要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,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。 再次,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。在“高效课堂”的引领 下, 在 “导学案” 的引导下,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,让他们自学,动手查阅字典,同桌还 可以商量。只有学生学得主动了,才会有收获,进而实现了 真正意义上的“自主学习”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“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,他必须 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、确立自己课堂吸引力 的教师。”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平等、自由、民主、尊重、 宽容、亲情与关爱,而教师也会从中领悟到“教学相长”的 真谛,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共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