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屑病皮损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研究.pdf
端粒酶是一种由 与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 体,具有逆转录酶功能。迄今已知有两个蛋白质亚单位被克 隆:人端粒酶相关蛋白 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。对端粒酶活性起调控作用的是其蛋白质成 分, 其中 是催化亚单位, 为端粒酶活性所必需 。最近 有研究表明,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端粒酶呈高表达 。作为端粒 酶催化亚单位的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是否也存在异常 表达,国内外少见报道。鉴于此,笔者对银屑病患者皮损处 进行了研究。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例, 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。 男 例, 女 例; 平均年龄 岁 岁 ; 平均病程 年 个月 年 。所有患者的皮损均为斑块状, 近 个月 内未经任何系统和局部治疗。切取皮损后用 包埋, 于液氮 中保存, 作冰冻切片。对照组 例, 男 例, 女 例, 平均年龄 岁, 与病例组比较 , , 两组具有可 比性。 例均系笔者医院外科手术时切下的正常皮肤, 包 埋后于液氮中保存,作冰冻切片。 兔抗人的多克隆抗体 公司 , 效价 。 方法 免疫组化 法,具体步骤见文献 阴性对照用 代替 抗体。 判断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为红色, 不着色为阴性 。参照 的判断方法确定 表达的半定量分级:!细胞淡红色着色 为 , 深红色为 ;“阳性着色细胞比例 为 , 为 , 阳性着色细胞比例 为 。以上两项相加等于 为弱阳性 , 为阳性 ,! 为强阳性 。每张片子 于表皮各层分别取 个视野,取每个标本表皮各层的 个视野 的平均数作为该标本表皮该层的半定量等级。分别计数两组标 本表皮各层各等级的例数。两组表皮各层中 表达情况的 比较采用秩和检验。 结果 对 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的 检测发现,大多数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表皮全层均有 的表达, 以基底层 为明显, 例基底层为强阳性表达。阳性信号主要在细胞质, 例核膜亦有表达 表 、 图 。大多数正常对照组皮肤表皮仅在 颗粒层、 棘细胞 层 及 基 底 层 有 的 表 达 。 阳 性 信 号 表 达 部 位 均 位 于 细 胞质。银屑病患 者 皮 损 处 表 皮 角 质 形 成 细 胞 中 的表达 水 平 比 正 常 对 照 组 明 显 增 高 各 层 比 较 均 。 表 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及正常对照组皮肤表皮 的表达 角质层 颗粒层 棘细胞层 基底层 病例组 对照组 部位 值 值 银屑病皮损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研究 齐宝全 段昕所 陆洁 于立勤 贾亚楠 蒋青 岳玉生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河北承德 解放军二六六医院,河北承德 [关键词]银屑病; 端粒酶; 端粒酶逆转录酶; 免疫组织化学 [中图分类号] [文献标识码] [文章编号] 收稿日期: 修回日期: 论著摘要 表皮各层细胞质内淡红至深红色颗粒为!“#“阳性表达 图 银屑病皮损表皮 的表达 显色 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 卷第 期 代替一抗的阴性对照未见阳性信号。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, 在 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。程浩等 采用 方法, 检 测 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,有 例皮损中端粒酶活性为阳 性。提示端粒酶不仅可在恶性肿瘤细胞中活性增强, 也可在一 些非恶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表达。作为催化亚单位且 为端粒酶活性所必需的 ,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也呈高表 达。提示银屑病皮损中端粒酶和 活性的增加可能与银屑 病的发病机制, 尤其是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有关。抑制端粒酶或 的活性可以改变端粒的长度,从而导致染色体的重组或 融合, 加速细胞的凋亡, 以抑制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, 达到治疗 银屑病的目的。笔者研究结果也显示, 正常对照组表皮组织有 弱表达, 真皮层则为阴性。说明表皮为一自我更新组织, 端粒酶及 阳性的亚群存在于正常再生的表皮细胞,以维 持正常皮肤的生长。 参考文献 王 洁 刘叙仪 方 健 等 肺癌组织端粒酶表达与耐药、 凋亡相 关基因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肿瘤杂志 程 浩 茅晓红 张行 等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 中华皮肤科杂志 朱立平 陈学清 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 社 收稿日期: ;修回日期: 利用放射过敏吸附试验 对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 抗体检测, 以了解荨麻疹患者的食物和环境的过敏原, 为荨麻疹提供病因学诊断, 对检测出的过敏原临床上采用避免 接触或特异性脱敏治疗可望获得满意疗效。 对象及方法 对浙江省人民医院 年 月 年 月皮肤科门诊 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部分患者, 采用 ( ) 过敏原体 外检测试剂盒 北京海奥万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, 美国 公司 生产 , 以测定患者血中 种吸入性抗原和 种食物性抗原。 结果 吸入性过敏原 抗体阳性率前 位分别是粉螨 、 尘螨 、 黑根霉 、 榆树 和杨树 ; 食物性过敏原 抗体阳性率前 位 分 别 是 牛 奶 、 虾 、 蟹 、 鸡卵蛋白 和羊肉 。 讨论 特异性 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性结合的 。需要 用纯化的变应原代替抗 进行检测; 是常用的方法, 也 是目前公认的检测!型变态反应的有效方法,具有特异性强、 敏感性高、 影响因素少、 对患者绝对安全等优点。 因此 的测 定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外源性过敏原检查更为敏感、更为直接、 更为准确的方法, 使过敏原的特异性治疗 对因治疗 得以实现。 本文检测结果显示, 在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中较为常见的分 别是粉螨、 尘螨、 黑根霉、 榆树、 杨树和牛奶、 虾、 蟹、 鸡卵蛋白、 羊肉, 特别是粉螨、 尘螨、 牛奶、 虾、 蟹阳性率较高, 与相关报道 基本一致 。从本文检测结果可以看出, 过敏原检出阳性率与 人类接触疏密有关, 粉螨、 尘螨广泛存在于人类居室及自然界 中, 很难完全避免, 患者可通过室内经常通风, 常晾晒衣物, 打 扫卫生, 勿铺地毯和养宠物, 甚至搬迁来减少接触机会, 以预防 和改善症状。对常用的奶制品、 虾、 蟹等食物, 完全可通过避免 再次接触防止复发。由此可见, 的检测在临床诊断上有实 际意义,但由于荨麻疹病因的多样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, 单 就目前几十种特异性抗原检测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。 参考文献 , 吴国华 陈 翠 朱红娣 例荨麻疹、 过敏性皮炎等患者吸入性 变应原皮试结果分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 测定的临床意义 翟 庆 !,钱奕红“ 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浙江衢州 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[关键词]荨麻疹,慢性; ,特异性 [中图分类号] [文献标识码] [文章编号] 论著摘要 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 卷第 期